2/19 羅馬 天氣陰
前幾天導遊說我們到羅馬的這天可能會下雨
大家都頗擔心,今早起床,果然比前幾天略有寒意
但還好,陰天並沒有帶來掃興的雨滴
今天的行程很豐富,也就是要走的很辛苦
雖然都是在附近的景點,但導遊要大家有心理準備
第一站-西斯汀教堂
西絲汀教堂(Cappella Sistina)又稱「西絲汀禮拜堂」近鄰聖彼得大教堂,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也是教宗的選出儀式的舉行處。
由教宗西斯都四世(Sixtus IV)發起創建,教堂名「西絲汀」即來源於教宗之名「西斯都」。教堂始建於1445年。1481年完工後,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以耶穌基督為題目創作了一批壁畫。1483年,在此舉行過西克斯圖斯四世的聖體告別。起初穹頂繪有天空的圖案。教堂長40.25米,寬13.41米,高20.73米。
西克斯圖斯四世之侄儒略二世於1506年,命米開朗基羅繪製。對於喜歡自稱為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來說,雖非本願,但1508年開始設計創作此畫,從教堂內腳手架設置,到設計創作,均為單獨一人創作。1512年完成。穹頂中心描繪了舊約中創世紀的9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
因為參觀的人潮很多
一邊要顧包包,一邊要聽講解,一邊要拍照.......
真的想要多了解的人,不妨搭飛機去看一趟,很值得呢!
接下來我們出國嚕!
來到梵蒂岡國,裡面有著名的聖彼得大教堂
不知該說我們是不是真的很幸運,恰巧星期三是教宗加冕的日子
來自各地方祈福的信徒把整個廣場塞爆
聖伯多祿大殿(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也譯為聖伯多祿教堂、聖彼得教堂或聖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岡的主要大殿。它建於1506年至1626年,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最神聖的地方之一。它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面有兩重用柱廊圍繞的巴洛克式廣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勃拉芒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莎迦洛等都曾參與設計。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
這道就是所謂的聖門,每25年開放一次
開放的時候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民眾前往祈福
上次開放是2000年,下一次就是2025年嚕!
聖門開放時間為一年~
離開大教堂,我們一群人到了梵蒂岡的郵局
寫了張名信片,寄回台灣
在梵蒂岡的街道上,還可以看到我們的國旗
因為這裡正是我們的外交國之一 ^__^
吃過中飯
我們抵達了鎖鏈教堂
鎖鏈教堂位於羅馬的卡維爾路的小巷內,與其餘的古蹟,如競技場﹑古羅馬市集﹑圖雷真神柱十分接近。教堂緊鄰著著名的羅馬大學工學部,若是一不注意,就會錯過。
教堂正面拱型廊柱有著濃厚文藝復興建築的風格,但內部卻是自三世紀以來直到十五世紀,經歷多次的改建,西元四三二年,教宗聖息斯篤三世曾將教堂改名為聖彼得聖保羅教堂。
至於最後成為聖彼得鎖鏈教堂,則是為了紀念彼得監禁的這段聖經記載(參使徒行傳十二章),而傳說羅馬士兵用來綑綁彼得的鎖鏈就是這一付。
下午,我們到了羅馬競技場
凱旋門
舊的凱旋門,在另一個小山坡上
正面
離開競技場
我們先到了許願池,聽說許願的金幣必須為雙數
例如 50分 2元...
許願的方式,先背對,用右手拿金幣通過左邊心臟拋出去
大家吃了pizza 跟 喝杯咖啡
我們往萬神殿去.....
途中看到類似我們華納威秀的街頭藝術者
只要投0.5元,他就會彎下腰打招呼唷! cool
抵達萬神殿,
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
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
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
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
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
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
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
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並在中間稍稍突起,
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
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共有16根柱子,
每跟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柱子高達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徑有1.43米。
萬神廟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跡。
萬神殿是我們這次旅行最後的一個景點
接著在西班牙台階就是我們的自由活動時間,
大家把還沒買齊的精品繼續瘋狂血拼........
(續)